在线教育的破局之路:从「淘宝模式」到「考拉模式」?
文 | 阑夕 教育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仅仅关乎于孩子。 在「得到」项目取得成功后,罗辑思维出了一本书,题目是《我懂你的知识焦虑》。成年人也正在陷入这种知识焦虑症之中。社会上升通道的日渐狭窄,而体制内的「保护范围」正在不断变小,这使得人们的焦虑日渐严重。 这种焦虑本质上并非对知识的焦虑,而是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对快速成功的渴望,于是终身学习成为趋势,互联网则成为了最重要的媒介。 互联网对于教育带来的最大变化莫过于解决了时空限制问题,让教育内容可以尽量低损失的通过在线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学习者。这也带来了学习行为直接的变化,让整个学习行为不再是老师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中,除了像VIPKid这样的在线教育培训品牌,也不乏有公司希望成为在线教育领域的平台型企业,这似乎也是互联网公司进入教育领域最喜欢选择的一条路。 淘宝同学、腾讯课堂、百度传课、YY的 100 教育……这样试图成为教育领域「淘宝」的项目层出不穷。大平台、内容多而全是这些产品典型的特点,但却更像是教育内容的堆砌,仅仅满足了用户「学得到」的需求,却不能解决用户学以致用的最终诉求。 当面对同一类目下的众多教育内容时,用户其实是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的,只能够基于老师的名气或对课程背后大学或培训机构的品牌认知。在选课过程中的偏差,则又直接导致了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完课率低,没有完课率自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效果。 同样作为在线教育市场中的平台型玩家,网易云课堂最初走的也是「淘宝模式」,但事实上的结果并不好。淘宝模式解决的是海量的供给与海量的需求匹配问题,但在教育中,选择对的显然更重要。对于用户而言,学习最大的成本并非金钱,而是付出的时间,以及时间背后的机会成本。 于是网易云课堂如今也像网易的电商业务们一样,另辟蹊径,选择走精品化战略路线,可称这种模式为 「网易考拉模式」,网易云课堂在平台上的近 3 万课程中选出了10%左右的精品课程在其平台上进行重点分发展示,基于更多的流量资源,这种精品课不仅仅是精选,而是深入到课程体系的设计之中。 在现代教育学中,整个教育体系的骨架其实是基于众多知识点构成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从学生第一天进入校园开始,一直延伸到其大学毕业,所有的课程都是基于学生当前阶段掌握的知识,以及学生当前年龄实际的知识学习能力,这也保证了最终教育效果的稳定性。 当然产生学习效果的原因往往也是教育过程中之中最难把握的,因为太多因素可能带来学习最终效果的变化,因此也更需要将学生置于一个课程体系中,尽可能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让学习者从「学得到」转变为「学得有效果」。 在课程体系之内,网易云课堂提供的课程内容都尽量的接近于标准化,当然教育内容本身是不可标准化的,但围绕教育内容,网易云课堂提供的笔记、作业测验、错题本、题库等辅助学习产品则都是标准化的,让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能够更好地完成交互。 完整的课程体系、精品的课程内容、良好的交互体验,在这三者基础之上,网易云课堂构建了一整套以用户为中心的学习平台,也适应了成年学习者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需求变化,并能够保证这种煮东西的动力始终保持。 正如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畅想过的那样,「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而对于参与其中的教育内容提供者而言,尽管同样是平台模式的双边市场,教育内容平台可能并无法实现一种海量供给对应海量需求的可能性,因为优秀内容的供给者始终都会是少数。 网易云课堂也在积极地服务平台上的优质内容提供者,例如其推出的「行家计划」便定位为「精品教育内容创业孵化器」,对于优质内容生产者提供包括程设计咨询、讲师包装、营销支持、推广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支持。 在如今互联网流量红利结束的局面下,优质IP的培育能够带来更多的自然流量,也更容易参与到内容本身的设计中,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体系化学习体验。 回到网易云课堂本身,从淘宝模式到考拉模式的转变无疑是其找到在线教育平台化的破局点。而对于整个在线教育领域而言,也正在经历着从全盘互联网思维到更加尊重教育客观规律的转变。 无论模式、媒介如何变化,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到服务受教育者本身,使其能够学以致用,而非仅仅是知道某个知识。 (编辑: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