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知不觉的污染 微塑料正在进入我们体内
微塑料是指长度小于 5 毫米的塑料小颗粒。一般认为,微塑料污染往往来自工业产品,比如去角质的护肤品,或是间接来自较大塑料物件的长时间分解。不过,日常生活中如划破、撕开、拧开塑料包装和容器所产生的微塑料,一直没有得到充分了解。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Cheng Fang 及其同事,通过监测撕开巧克力包装袋、划破密封胶带以及打开塑料瓶盖的过程,并通过化学测试和显微镜对这些过程产生的微塑料进一步确认。 结果发现,撕开或划破的动作会产生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微塑料,其中包括纤维、碎片或三角片,大小从几纳米到几毫米不等。产生最多的便是碎片和纤维。 作者估计,每 300 厘米的塑料在被划拨或拧开时,可能会产生 10纳克~30 纳克(0.00001毫克~0.00003 毫克)的微塑料,具体取决于打开方式和塑料本身的条件,如硬度、厚度或密度。 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打开塑料袋和塑料瓶等日常活动可能是少量微塑料的额外来源;但它们存在的风险、潜在的毒性,以及它们被摄入的方式还有待认识,有必要对人类暴露开展进一步研究。 微塑料(Microplastics),一般指的是尺寸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颗粒。它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塑料制品,例如卫生用品(洗面奶和牙套)、纺织物和汽车轮胎。 如今,科学家几乎在所有环境水域里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更加值得担忧的是,人们在自来水里也检出了微塑料。2017 年,美国一个 NGO 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自来水的微塑料检出率达 83%。 微塑料依据来源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前者指各种人造工业塑料产品,例如牙膏、发胶、洁面乳和空气清新剂中的微粒,这些微塑料会随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途径而进入周围环境;后者由各种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过程破碎而成。 有研究表明,这些微塑料能够被水生和海洋生物摄取,这首先会对生物本身造成物理危害,例如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产生伪饱腹感等;另外,由于微塑料不易降解且轻质耐用,使它很容易在食物链中转移,让更多动物暴露在有害物质中,例如塑料中的有毒单体添加剂及其从周围环境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等。 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的微塑料浓度均值约为每平方千米 50 万个微塑料颗粒。而且从马里亚纳海沟到南极圈冰冻层,科学家们都已发现微塑料的存在。此外,一些较为偏远的水体如西藏、青海等地的湖泊,也已检测到不同浓度的微塑料。 微塑料正在进入我们体内 在 2018 年欧洲肠胃病学会上,研究人员报告,首次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多达 9 种微塑料,它们的直径在 50 到 500 微米之间。这项研究表明,塑料会最终到达人体肠胃。 根据参与这项研究的 8 位不同国家的被试提供的日志,他们都吃了塑料包装的食物,饮用了瓶装水,其中六位还吃过海鲜。每 10 克粪便样品中含有 20 颗微粒,最常见的微粒是聚丙烯(PP)和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它们是塑料瓶和瓶盖的主要成分。 专家表示,还不能确定这些微塑料的具体来源,而它们是否可以留在人体内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值得警惕的是,最小的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 微塑料会对器官产生物理伤害,其过滤出的有毒化学物质,如内分泌干扰素 BPA 和农药,也能破坏免疫功能,并危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微塑料和有毒物质还可能积累到食物链中,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潜在影响,例如种植土壤的健康状况。此外,空气和水中的微塑料也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类。 之前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暴露在微塑料中的鱼类减少了生殖,而其后代在未直接暴露于微塑料时也是如此。这表明,微塑料可以影响物种的生殖繁衍。此外还有证据表明,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摄入,与血栓、癌症及肺部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或许我们还不能完全清楚,进入人体的微塑料究竟会有多大毒性?摄入多少量的微塑料才会产生危害?但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被微塑料所渗透,微塑料污染物也已经无处不在。 就像前几年大家格外关注的 PM2.5 污染一样,也许我们是时候重视微塑料污染了。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