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抛弃”F1
车企在F1赛场上的冒险,或许将画上句号。 前不久,本田汽车社长八乡隆弘正式宣布该公司将在2021年赛季结束后退出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目前与红牛车队和阿尔法托利车队(即红牛二队)的合作也将于2021赛季终止。日本引擎大厂闪退,令业界哗然。在本田核心管理层看来,新四化转型迫在眉睫,重心应向电动化倾斜。 “令人震惊,但符合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对此,前红牛队经营团队成员、Cosworth引擎负责人Mark Gallagher表示。 随后,十月中旬,有消息称戴姆勒打算大幅削减在一级方程式赛车项目上的开支。即使梅赛德斯车队在2019年的F1比赛中大放异彩,成为真正的赢家。因为,据业内人士透露,梅赛德斯车队为赢得2019年的F1世界冠军付出了超过3.33亿英镑的“代价”。 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电动化大势所趋,F1正在逐渐被车企边缘化。 赛场也是试验场 自1950年第一届F1赛事举办,长达70年的时间长河里,“局中人”来了又去。 在早年间的F1赛事中,多数为私人车队。这项运动比拼的是车手驾驶技术、赛车设计师的才华以及车队换胎加油时的战术安排。不过,进入21世纪以来,F1赛坛生态发生改变。私人车队的生存空间缩小,汽车厂商车队逐渐成为主导。 汽车制造商为F1赛事带来许多先进的科技力量。他们装备了最先进的电脑模拟系统,对赛车上每个翼片做大量测试,不惜花费天价研发最优的空气动力套件。 对于车企来说,F1赛道是检验最新技术的高端试验场,也是彰显技术研发实力的T台。经过F1赛道验证过的技术,可以反哺于量产车生产。在不断研发和试验过程中,车辆的性能得以提升,并且,赛车上的相关技术也可以用于家用车当中。 例如盘式制动、四驱系统、中置后驱的布局、换挡拨片、尾翼、ERS能量回收系统、ABS、主动空气动力学套件等都是从赛车领域演化而来,应用至民用车范畴。此前奥迪LMP(勒芒原型赛车)主管Reinke曾表示,“赛车是奥迪技术部门的一个分支,是量产车的前期研发实验室。” 此外,惊险刺激的F1赛事坐拥万千粉丝,在F1赛场上扬名立万,是车企圈粉的捷径。于是,F1渐渐成为众车企向往的殿堂。 自从1950年F1世界锦标赛创立以来,法拉利是唯一一支从未离开过的车队。在长达70年的参赛历史中,法拉利一共赢得16次车队总冠军,是F1历史上最成功的车队之一。 凭借在F1比赛中取得的辉煌战绩,法拉利成功塑造了高性能跑车的品牌形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法拉利在线下4S店以及参加车展时都会着重展示自己的“F1光环”,以显示其在赛车领域的“神级”地位。 法拉利也因此获益匪浅,在万千车迷心中的地位坚不可摧。 F1式微,FE崛起 但如今,F1的发展理念与主流车企的发展规划背道而驰。 按照本田的规划,下一个十年结束时,本田生产的汽车三分之二要实现电动化,并在2050年达成公司的碳中和目标。退出F1,与短期内盈利压力以及疫情产生的冲击无关。 向电动化转型,车企需要承担巨额研发费用。官方信息显示,到2022年,戴姆勒每年将减少超过14亿欧元的人力成本,用于电动化及自动驾驶业务的投资。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也曾透露,宝马集团计划到2025年投资超过300亿欧元用于电动化技术研发工作。 为了向电动化倾斜资源,各大车企不得不裁员、降薪,以降本增效。车企抛弃F1,也是无奈之举。要知道,赛事所需要的巨额花销是车企一大负担。 据外媒统计,一部可以参赛的F1赛车价格约为1220万美元,如果加上科研费、设计费、风洞实验费、试车费、车损等开支,每支车队的全年预算约为2.5亿-3.5亿美元。 高昂的花销与得到的回报却不一定成正比。对于车企而言,斥巨资组建F1车队,在品牌影响力层面与投放广告并无太大差异。随着汽车普及,消费者越来越懂车,依靠比赛提高品牌知名度带来的收益远不如十年前。 因此,本田的退出,便在情理之中。 F1日渐衰落,另一边,FE却悄然崛起。电动方程式赛车运动(Formula E,简称FE)在本赛季已经吸引了10家汽车制造商参赛。 车企组建的车队如果能在FE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同样能起到广告效应。传统车企如果在代表电动车领域最高水准的比赛中赢得好名次,有助于扭转消费者对其固有认知。 FE正在取代F1在车企心中的位置,或许有一天,F1的消失,将成为传统燃油车时代谢幕的标志。 (编辑: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