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传:离开IDG|36氪独家
“一种是持续小而美,像红点创投,每年的盘子就是4亿美金,宁可让合伙人去抢子弹也不开机关枪。另一种就是向后、向大了走,VC市场资金容量是很有限的,而公司融资各个过程中都有相当大的泡沫,资金规模越大,管理费也越多,这是相对easy的模式,也是很自然的选择。” 章苏阳说:“在美国,VC、PE、M&A都是细分领域,都有做到极致的玩家,而中国的机会几乎是一瞬间爆发的,一个机构做得好,它就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 可以这么说,中国积累了一定年份的VC机构都已经或即将遇到一个从未有过的变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政府对于创业的支持,中国市场的机会在持续增多,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巨量资金。 作为VC机构,到底要不要向后走,转变成庞大的投资平台? IDG是来得最早、走得最前、最先积累名声的那一个,也是第一个遇到问题、被质疑衰老的那一个。当变局来临,IDG又成了不得不第一个解局、化局的那一个。 “IDG在VC行业,不仅仅是开山鼻祖、黄埔军校,说是中国乒乓球队都不为过,影响了一代投资人。IDG的余温很大,从那里走出来的人也都有IDG的烙印,又会影响下一代人。”一位离开者说,他觉得,IDG过去几年的疲态可以理解为打了二十多年仗的老前辈“小睡一下”,终将在未来爆发。 那么,IDG会成为“不一样的IDG”,并像25年前为中国市场定义VC一样,定义新的资产管理形态吗? 在这个未知的疑问下,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1600亿规模的IDG不会再有1993-2003这十年的试错期了。 无论如何,已经选择了这一条路的IDG早已不再是单纯的VC机构。在对手不停歇的前行中,很多人们期待它“从小睡中醒来”,用全新的机制回答那个问题:现在的IDG到底要成为什么? 标星36氪,每天获取圈内最新资讯 成为进阶互联网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五岳资本蒋毅威:投资无谜底 | 36氪专访
(编辑: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