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红利,被忽略的创业金矿
场景很确定,所有不方便“看”的时候,都适合去听,晨起、路上、等车、睡前……比图文更有温度,你读一本情商书的触动,一定不如听蔡康永娓娓道来有收获。你去看罗辑思维的图文,一定不如罗胖特色的腔调更迷人。比短视频创作成本低,适合播放消费的场合也更多。传播渠道已经成熟,小程序+社群+分销裂变、打卡返现,当下阶段容易出爆款。 实际的数据也可佐证: 喜马拉雅上吴晓波频道3-4亿的播放量是视频的十几倍,而喜马拉雅平台本身月活9000多万,活跃用户日均使用135分钟,90后用户的复购率达到70%以上。 声音创业,看上去很美好,这还仅仅只是“内容”一个方面。 声音创业的星辰大海
前段时间,有一款社交产品挺火,成了互联网观光团们的打卡地。 在这款叫join的app上有一个设计:你要想加谁为好友,必须先回答ta提出的一个问题,请注意,这个回答是要通过语音的。 这样的设计,毫无疑问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门槛,给水军假号们出了难题。且不论这种设计是否合理,笔者用得着实很爽。前面说过,我是“声音很有蛊惑性”的那种人,结果就是通过率很高,聊天触发远超探探。 无独有偶,这段时间另一个火起来的社交app——音遇,主打的也是声音。 这是另一个创业方向,声音社交。 实际上,声音社交并不是新话题,从最早的聊天室,到yy频道,再到陪我、隔壁同学、电波、狼人杀……作为一个可以凸显社交魅力优势的切点,声音一直是社交酶。 毕竟,总有一群一发声就让人酥的“声优”,也总有一群对声音痴迷的声控。 可惜的是,声音社交的玩法一直不成熟,常常是火一把就死。那么在今天,可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更大的一个方向叫声音交互。在大洋彼岸,声音交互已经诞生了亚马逊这样市值突破万亿的超级公司,echo音箱成为智能手机后的新一代超级终端。 美国科技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市场报告》指出,2018年Q3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2270万部,同比增长了197%。 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开始做音箱,百度小度、讯飞叮咚、天猫精灵、喜马拉雅小雅、小米小爱……忽如一夜ai来,千家万户做音箱。 但是,并没有一家公司复制亚马逊的成功,国产音箱们也远未达到echo的高度。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一家公司,同时具备亚马逊的各项优势。百度的数据算法很强,讯飞的语音交互绝对领先,喜马拉雅的内容沉淀很抓人,阿里的营销能力超级强,小米的智能家居产业链很丰富……把这些整合在一起,势能可能与亚马逊等量齐观,但是现状是分裂。 声音交互要有“大成”的关键要素,被各家公司分别占有,其中任何一家都不能同时具备这样的语音交互、算法、内容、硬件生态。 于是,“生态战”爆发了,以上玩家都在做os,都想打造自己的生态,都想做基础设施水电煤……不是因为这些很fashion,而是要想成为中国的亚马逊,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的合力,这么做必不可少。 比如,讯飞很早就推出了开放平台,为移动应用、家居、机器人、车载、客服、医疗、金融、营销行业的开发者,提供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实时翻译、人脸识别等150多项ai能力,他们想做的是语音智能的水电煤。 事实上,这一开放平台已经有90多万开发者,海底捞的电话机器人、vipkid的一对一教学、海尔的智能冰箱、多家大银行的语音识别都使用了讯飞的语音技术。不过这家公司的气质就像它的诞生地科大一样,我是技术宅,我只做,我不说。 同样的还有百度的度os、小米小爱、天猫精灵的生态等,沉淀了巨量音频内容的喜马拉雅,看起来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艾瑞10月数据显示,小雅音箱的单机人均使用次数是行业平均的12倍,每天使用时长达到105分钟。抓人的海量内容,如果加上厉害的技术算法,将非常适合打生态,或许他们很快也会走上os之路。毕竟语音交互最核心的还是在于语义理解上,而拥有海量的中文语音语料库是喜马拉雅独有的优势。 于是,一个谁都不会放过的潜在红利出现了:基于声音交互能力的软件和硬件。 苹果终端的爆发,带来了app生态。微信的爆发,带来了自媒体生态。不妨设想,如果声音交互终端在未来爆发,获得巨大的流量,这可能会是一个新的生态级机会,在中国版亚马逊的孕育中,更多的声音创业者将被成就。 从电台有声书到知识付费,从声音内容到声音生态,这是声音创业的想象空间。 你会成为声v红利中的咪蒙、罗胖、量子云吗,还是新机会中的美团、滴滴?(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编辑: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