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技术难题后,智慧交通建设应以功能实现为核心
视频识别技术是使用计算机进行运算和分析,从视频中提取判断决策等有用信息的技术,其利用特定算法提炼视频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信息或特定目标物体的运动信息等,实现计算机对于视频的智能理解,使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的工作。 对于视频识别技术的研究,由于其算法的复杂度以及目标行为的多样性等原因,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在国外已有成熟的智能视频监控产品,可以在监控系统中实现异常状态自动报警的功能。中国城市视频监控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以每千人拥有的视频监控数量作为指标,目前中国摄像头密度最高的北京市每千人拥有摄像头数量为 59个,仅仅相当于英国平均水平的80%、美国的 60%。而二、三线城市摄像头覆盖率更低。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二线城市的摄像头数量为 5万~10万个;三线城市则<5万个。就摄像头密度而言,二、三线城市的摄像头密度远远低于 10个/千人。 目前,车牌号识别技术作为计算机视频图像识别技术在车辆牌照识别中的一种成熟应用,能在 1 s内识别出车牌号码,精确度达99%。 在计算机识别技术中,人脸识别已经广泛运用于安防与电子支付领域,功能比较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包括布控、人脸搜索、人脸比对、人脸库及系统管理 5大核心功能,其精确度已经高于95%,理论上在未来可达99.7%。 智能交通新技术 1)城市交通大脑 城市交通大脑就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类人大脑的感知、认知、协调、学习、控制、决策、反馈、创新创造等综合智能, 对城市及城市交通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获取、深度分析、综合研判、智能生成对策方案、精准决策、系统应用、循环优化来更好地实现对城市交通的治理和服务,破解城市交通的问题并提供系统的综合服务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中枢。 2)高精度定位(GPS、北斗定位) 北斗三号卫星经过在轨测试,空间信号用户测距误差达到 0.5 m,系统定位精度达到2.5~5 m。除了加快编织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网络之外,国家正在同步开展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建设,形成全国“一张网”,可提供实时cm级、mm级高精度定位服务。 北斗系统应用于“两客一危”车辆管理,目前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北斗车联网平台。 截至2018年,已经有 500多万辆营运车辆上线北斗系统,车联网平台通过提醒驾驶员超速与疲劳驾驶等信息,使得道路运输重大事故率和人员伤亡率均下降近50%。 2017年 12月,江西省首条智慧高速公路宁定高速公路建成试运营。在高速公路沿线利用北斗等技术,可对车流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整合报警手机定位、路况预判等功能,实现对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置。 2017年 3月,北京公交公司基于北斗基础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对公交车发车时间进行调整。上海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立了智能公交位置服务系统,能够对公交到站时间进行精准预报,误差时间<1 min。 通过公交调度、实时信息采集,降低公交公司 10%以上的运营成本。 3)无感技术 无感技术是指通过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简化传统交通流程,使出行者在某些特定环节(如收费、验票等)中实现无干扰通过,提高效率和舒适度。目前,无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识别、支付等,分别衍生出了刷脸识别、无感支付等应用。 ① 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软件方面,20世纪 50年代,认知科学家就已着手对人脸识别展开研究。20世纪 60年代,人脸识别工程化应用研究正式开启。当时的方法主要利用了人脸的几何结构,通过分析人脸器官特征点及其之间的拓扑关系进行辨识。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是一旦人脸姿态、表情发生变化,则精度严重下降。21世纪前 10年,随着机器学习理论的发展,研究人员探索了基于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boosting、流形学习及核方法等进行人脸识别的技术。 2009—2012年,稀疏表达(sparse representation)成 为 研 究 热 点 。LFW(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人脸识别公开竞赛在此背景下开始流行。当时最好的识别系统在 LFW上的最高精度仅约 80%,距离实用距离颇远。 2013年,研究者基于高维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征和Joint Bayesian 方法在LFW上获得了 95.17%的精度。 2014年前后,香港中文大学的 Sun 等提出将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到人脸识别上,采用 20 万训练数据,在 LFW 上第一次得到超过人类水平的识别精度。 硬件方面,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可见光图像人脸识别、三维图像人脸识别/热成像人脸识别、基于主动近红外图像的多光源人脸识别 3层进化过程,逐渐缓解和解决了光线等环境的变化对于人脸识别的影响,加之算法的不断精准演化,人脸识别技术逐渐进入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 ② 无感支付技术。目前,应用于交通的无感支付技术主要包括 3 种途径: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车牌识别和北斗支付。 ETC在高速上已有成熟应用,但其需要用户安装车载单元(on board unit,OBU),流程相对复杂,但现有用户规模较大。截至 2017年,中国已有约 30%车辆安装了 ETC 设备。 车牌识别技术对识别环境要求高,对天气条件较为敏感,但该技术流程简单,只要注册即可应用服务,对停车场来说只需增设摄像头等即可。 北斗智能支付方案要求每辆车安装北斗模块,手机安装 APP后即可使用支付服务,该模式相对复杂,但支付场景可延展性比ETC和车牌识别更强。 智能交通主要技术发展展望 为实现交通强国的建设目标,抓住机遇、大幅度提高中国智能交通水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编辑:广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